|
滁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全椒建立 椒国,隋朝设滁州。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指点 江山,多少迁客骚人壮怀激烈,笔走龙蛇.....明太祖朱元障 兵起凤阳,宏伟华丽的中都城和皇陵显示其非凡气度。全椒才子吴敬梓一部《儒林外史》名闻天下,清澈的襄河之滨,依然能觅得其踪。皇甫山层峦叠翠,鸥鹭成群;天长高邮湖碧波万顷,浩淼如烟。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倾倒无数文人墨客;宋代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更为千古绝唱。登琅琊山会峰阁,只见群山如抱,山明水秀。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皆成胜景,日娇月媚,晴好雨奇时时迷人。
滁州山水秀美,风光绚丽。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全市有名人、名亭、名文、名山、名画、古关、古城、古寺、古陵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其精粹可概括为:(1)四山:琅琊山、皇甫山、凤阳山、神山;(2)四湖:女山湖、碧云湖、卧牛湖、高邮湖;(3)四洞:韭山洞、庵基洞、吸水洞、禅窟洞;(4)四名:名人(朱元璋、欧阳修、吴敬梓)、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儒林外史》、《醉翁亭记》);(5)四古:古关(清流关)、古寺(琅琊寺、龙兴寺、护国寺、禅窟寺、普济寺等)、古城(明中都城、钟离城)、古陵(明皇陵、虞姬墓)。天长市近年来发掘的西汉三角圩古墓群,属国内罕见,出土文物价值连城。
天 长 风 俗
天长地处江准之间,属吴头楚尾。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形成独特的习尚。衣食住行,交往礼节,岁时节令,无不有约成之规。汊涧盼子,妇女“丢筷短子”、秦栏“坐热窝事新子”;铜城守岁酒必上“樱桃肉”;冶山春节吃“十香菜”,及所谓“百里不通风,十里不同俗”。丰富多彩的“规矩”中,既有纯朴民风之传留,也有陈规陋习之遗害,瑕瑜互见,糟柏与精华并存。建国后,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代风潮冲击,诸多遗风旧俗,不为看重,逐渐削弱,简化变易,乃至消灭。近年,随着国家政策之宽松,一些地方有旧俗恢复,形成新风旧俗杂存。
生活类
[服饰]
衣裳:清未民初,衣着颜色以蓝黑为主。衣料有丝织和棉织两种,富者冬着皮衣。衣式:官绅长袍(衫),对襟马褂;劳动者多着短衫长裤;妇女上衣倒大袖,衣裤镶宽边,亦有穿长裙者。男子长衫和女子上装均为大襟式。裤子均为大裤腰。
民国10年以后,妇女衣裤不镶边,长裙亦少。30年代,青年妇女一度流行精制旗袍,少数在外读书学生穿学生装和西装。建国初,除老年妇女穿大夫上衣外,教师、干部、学生多着制服,盛行青年装、学生装、列宁装、中山装,颜色以蓝黑、灰居多。青年人一度喜穿毛蓝裤,浅士林(色)衬衣。其后,撺绸、涤棉、涤卡、麦尔登等各种化纤、毛料服装渐次流行。80年代服装的款式、颜色、质地变化很大。青年男女中流行滑雪衫、羽绒衫、茄克衫、蝙蝠衫、牛仔裤、喇叭裤、健美裤等。质地有呢料、毛料、羽绒、化纤、针织等。青年妇女多穿各种颜色的短裙、连衣裙、呢制服、西装、羽绒服较盛行。
鞋帽:民国初年,官绅穿云字头双梁厚底靴。妇女穿后跟口沿有叶瓣的锈花鞋。城镇居民多穿元宝口和鸭舌布鞋。农民在劳作时穿草鞋或赤脚,冬穿蒲鞋、麻窝子,上街或串亲戚穿布鞋。工人多穿草编的凉鞋子。30年代城镇居民雨雪天穿钉鞋、木屐,少数穿胶鞋。建国后仍以布鞋为主,穿球鞋、胶鞋及胶靴者日多。“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塑料凉鞋和军用“解放鞋”。70年代后,多数有胶鞋、胶靴,男女各式皮鞋、凉鞋、球鞋在干部、教师和城乡中青年中日渐普及。80年代,流行各式旅游鞋。
清未民初,男戴红顶瓜皮帽,少数戴毡质礼帽,中老年妇女戴勒子或包头,农村妇女嬉扎黑布头巾。男孩戴和尚帽,女孩戴猫头风帽,夏秋季戴莲花帽箍子。农民多戴马虎帽。建国初,流行解放帽、新四军军帽、八角帽,男孩戴针织绒线帽。60年代以后,流行呢制解放帽、东北帽和棉军帽。80年代,戴鸭舌帽成为时尚。从50年代起,农村妇女流行扎三角巾,至今仍盛行。
发式:民初,男子剪辫留长发,俗称“二刀毛”,后演变为方头、平顶。初生男婴留胎毛剪桃子头,亦有蓄发打辫子的,10岁生日这一天由舅舅将辫子剪掉,女孩梳“爬爬角”,成年梳独辫,额留“刘海箍”,嫁后去齐眉发梳髻。30年代后,城乡妇女逐渐剪短发。80年代后,男女发型有很大变化,男青年多留长发,少数烫发,俗称“大包头”,中青年妇女流行烫发。
装饰:旧时“贵子”多戴银项圈、长命锁(金、银、玉、桃木多种)、耳坠、手镯脚铐等,帽饰有“开通关煞”、“长命百岁”或罗汉、八仙图等,取其驱邪祈安、深寿延命之意。旧时妇女梳头用茶油(30年代后)、刨花水(梧桐树皮浸泡,30年代前),扑粉敷脸,少数妇女淡施胭脂、描眉,入秋以凤仙花汁染红指甲。农村妇女在绣白花的围裙上配以桃红色丝带,两端垂在腰际,直到50年代始 。妇女戴首饰很普遍,质地有纯金、包金、镀金及银质。种类有耳圈、耳坠、耳环、耳塞、手镯、戒指、发簪,针等。农村妇女尤喜头上插牙拢或各式发夹。富家老年妇女的勒子上还镶嵌珍珠、玛瑙之类的珠饰。“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道饰均称为“四旧”,除少数老年妇女发髻上银簪外,余均绝逐。男女老幼胸前多佩戴各式毛主席像章。80年代以来,金戒指、项链、旅游纪念章等较流行。
饮食
主食:天长以食米为主,食面次之,家境贫困者间以山芋、大麦仁等为食。荒歉年月多以蔬菜、长饼、野菜煮饭熬粥充饥。午饭时,城乡贫困之家以新麦磨水糊,俗称“连麦尺倒”,熬粥或烙饼,直到早稻登场。
餐项:城乡均为一日三餐,旧时一般两稀一干,近年城镇居民改早晚半稀半干,早晚餐稀粥、炒饭或佐以包子、油条、烧饼等。到农忙季节及客人登门,上、下各增加一顿,俗称早、晚菜。
菜肴:天长地近扬州,菜肴具维扬风味,或淡适宜,偏甜,考究色、香、味、型。城乡居民喜吃“上市鲜”,谚有“清明螺蛳午虾,九月重阳蟹爬爬,七月半子鸡中秋鸭,五月黄鳝冬天鳖。平时家常菜,荤素因家境而异,建国前后,一般以蔬菜居多,近年肉类和小产品逐渐成为家常菜肴。农村各家有菜园,瓜菜种类多,韭菜炒蛋、小蒜炖蛋、冬天的什锦菜(又为十香菜)等,颇具特色。藕夹子、八宝饭、狮子头、烩鱼羹、煮干丝为传统名菜,龙岗的溜鸡汤、铜城的樱桃肉,秦栏的卤鹅等、更是脍炙人口。冬天吃烩牛、羊肉取暖,已成习俗。
天长人喜腌制家常小菜。春腌小蒜、蒜苗、蒜头,莴苣、鸭蛋;夏天的黄豆、蚕豆等制酱,兼以酱黄瓜、烧瓜等;小雪以后腌猪肉、牛肉、鸡、鸭、鹅、鱼等。
小吃:天长小吃品种繁多、街头叫卖,早晚不脱。主要品种有:米食、汤圆、糯米蒸饭、水饺、油饺、油条、千层饼、酥饼、葱油饼、包子、馄饨、春卷、烧卖等。豆制品:素鸡、油炸干、豆腐脑用及糯米糖藕、烧山芋、粽子等。
宴客:亲朋小聚,菜肴一般5到8样,品尝上市鲜,称为家常便饭。招待远客,酒菜从半,并请人声望的人作陪。春节期间,互请春酒,联络友谊。近县城乡请客收礼之风盛行,寿诞、婚娶、生子、高考录取、参军、招工甚至上代冥寿也要请客。有请必送礼,礼品也日渐丰厚,成为一大负担。更有不少单位利用大款请客,成了“灾害”,致有“玩在苏杭、吃在天长”之说。
旧时天长请客筵席分三等,上等8大4小口碟带烧烤,俗称烤席。大多以第一碗主菜为名,如燕窝席、鱼翅席、蹄筋席。12碟包括4荤菜、4密饯、4水果;4小碗有象牙柱(蛇肉)、鸽蛋等;8大碗包括全鸡、全鸭、西米莲子等;烧烤、烤鸭、烤猪子或烤伢猪。中间上一两道点心。中等是鱼皮席或海参席,8碗8碟,其中有不少是传统名菜。下等是8大碗,荤素各半。建国前,官绅富商多备上等筵席待容。中下等筵席在民间较普通,花式品种有所不同。
居住
择地:建房前,请阴阳先生定向看风水,期望丁财两旺,建房时如大门迎空旷地或迎别人家山墙(名为暗木箭),就在门侧嵌一石块,镌刻“泰山石敢当”以避邪。地择好后,如一时不能动工,需了“冬至”后用竹竿顶一个瓦罐子,挖几锹土,表示已动工,以后一切无忌。
上梁:上梁须选吉日,办上梁酒招待工匠。中梁上贴“上梁大吉”或“吉星高照”,披以红布。竖柱上贴红纸对联:“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薇星”。上梁忌说不吉利的话,故选在拂晓前进行,掌作师傅边上梁边说“喜话”,主家给糕烟、喜钱,并敬神、放鞭炮。
迁居:新房建成迁入居住,俗谓“进宅”,在新灶上做饭,名为“热锅”,需烧芝麻秸或豆秸,意为“节节高”,做菜必用鱼意为“年年有鱼”。贺客赠喜联、贺礼,主家置酒招待。
式样:建房喜向南,朝阳,谚有“朝南砌上几间屋,子子孙孙多享福”。街面上的房屋则因地制宜。建国前,居室多平房,楼房极少,城镇喜单门独院,农村喜单庄独户、并有包庄园沟。地主庄园和一些官绅住宅,曲雅古朴,十分考究。如该市老孙庄,前后6进,房子240余间,砖木结构,扶梁扶柱,排山板壁,天棚地板,门前有石鼓,屋后有花圃,为该市典型庄园,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焚毁,城市平房多碎砖砌墙,荒草盖顶,窗户狭小,阴暗潮湿。农村多土墙草顶,贫困户一家数口,蜷居一室,各式器具,杂乱堆放。淮北的流民多在城镇后街僻巷,搭棚安身,有的土坯垒墙,稻草糊顶,俗称“淮棚子”。]
建国以来,城乡住宅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特别是1928年以后,城镇居民新建砖木结构的瓦平房和楼房鳞次节比,无隙地。农村新建瓦房很普遍,楼房也日渐增多,后处前有场基、猪圈、厕所,后有树木竹园、菜圃园沟,十分函静宽敞。
交通
建国前,天长交通闭塞,人们赖以代步的,除水路利用舟楫外,陆路:官绅地主骑马坐轿,一般人骑骡、骑驴、农民坐独轮车,步行。30年代城区开始出现少量黄包车和自行车,但为富者所受用。“天扬”、“天大”大路修成后,始有汽车。建国后,古路交通逐步发展,自行车增多、轿、马、驴、独轮车等逐步渐淘汰。70—80年代,乡乡都通公路,人们出门远行,都乘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拖拉机。
娱乐
打牌:包括纸牌、骨牌,玩法有:打分、争上游、看九张棍、赶猪撵羊、接龙、吹牛、五十开、打四十分、打八十分、放鹅等。
下棋:种类有象棋、军旗、围棋、儿童下的有跳棋、补兽棋、登山棋等。
猜谜: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文字等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取,以取乐。其种类有打灯谜、打诗猜字等。
豁拳:又称划拳猜拳。饮酒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两人同时出拳。伸出手指并喊数目,所喊数目刚好是两人伸指之和为胜,负者罚饮,不过所喊数字和正常数数有不同,如零至十喊为“宝一对、一定、两好、挑园、四喜、五魅手,大顺,七巧,八马,九连环,满堂”。
打铜板:每人用铜角一只,在墙上撞之落地,以远者打近者,打中为赢,还有滚钱堆、圈圈等其它打法。
斗鸡:以一脚着地,一脚环走是为鸡,两人架起“鸡”互相撞击为斗鸡。比赛可一人逐一斗多人,可几人为一方群斗。
跳绳:儿童游戏,有短绳和长绳之分,短绳可单人跳或双人跳,长绳则为集体跳。跳法有前甩、后甩、前交叉、后交叉、格、叉、蹦等。
跳房子:儿童游戏,在地上划一长方形,分十格,抛瓦片于第一格内,随即入,用脚拔瓦片到至第二格,以此类推,跳完十格,就可在十格中买一格为房子。其它人则不得跳入,先将十格买完者为胜。改绷绷:二人游戏,一方通过手指勾绷结成图案,另一方通过勾绷解对掉对方图案,同时结出别的新图案,真到一方所不掉时为输。
此外民间常有的游戏活动还有斗蟋蟀、踢毽子、斗草、荡秋千、摸瞎子、抱羊、过月亮、逮花、赛龙船、放风筝、抽地翁、抖斗翁、挤墙角、丢手帕、跳橡皮筋以及养花、养鸟、养狗、养鱼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