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03月19日 09:30:53 武义新闻网
□叶一苇 原武义(不含宣平)的文化渊源,一是“东晋隐逸明招文化”,即阮孚隐居明招山而形成的;二是南宋“浙东史学明招文化”,即吕祖谦在明招山课试讲学而形成的。两种文化对武义都有深远的影响。时代的发展,到了南宋,阮孚的后代阮葵可说是两种“明招文化”的“焊接点”。 一、阮葵的身世 自从阮孚于东晋咸和二年(327年)隐居明招山,当时已有阮瑶及其夫人刘伶之女继又有阮侯隐居于白阳山,阮孚又带有眷族30多人同隐于明招山。到了唐天授二年(691年)武义建县,阮氏家族经历了360多年,已成为武义八大姓氏之一,①而阮孚被称为武义阮氏的始祖代表,可见阮氏对武义有着很大的影响。 阮葵(1142—1219)是阮孚的后裔,家住在清溪,死后葬在东皋石佛山。他的曾祖叫阮良,任杭州助教;祖父阮端彦,任承信郎;父亲阮鸿,任修武郎,监行在丰储仓,都是一些小官,因而在家乡累置有良田数顷(百亩为一顷)。阮葵幼时,天资颖敏,勤于读书。长大后曾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举。后来父亲去世,读到陶渊明“富贵非吾愿”之句,就厌科举,决然在家做隐士,刻意读书。他读书不重视书中章句、词藻,常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贴在墙壁,身体力行,特别倾心于儒家的“利义之辨”。他说:我所说的“利”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私利。他住的是农村,这里的老百姓都靠种庄稼维持最低的生活。可水利年久失修,遇到涝旱常成灾害。他就出资并发动群众兴修水坝,整理田埂,疏通水渠,于是生产得到保障。村上农民有的急需用钱,向他告借,他总是答应;有的人实在贫困,不能还钱,他不去索取或免去归还。他家的树木常常被人砍伐,繁茂的树木渐渐稀疏,他看到也不去禁止,体谅别人柴火困难。村上的道路、桥梁破损了,他就出资雇工修复。他懂得一些中医知识,家藏些常用药,村里人都喜欢请他看病,他施药不收钱;有的病较为疑难的,他就再查阅医书,有的药较贵,他查书研究用另药代替。乡人有的多年不生育,他赠药服后有的也起效果,因此他的家颇像一家乡村的义务诊所。村里的人有的与人发生口角争吵起来,劝解无效,因他在乡里有威望,又能耐心地讲道理,使人心诚悦服,时常请他去调解,双方和好如初。他常常劝人“要积善,不要以小善而不为”。当地的农民受他的影响,也用他的话来劝告别人,因此整个乡人与人的气氛都很和谐。他自己有儿子五人,加上叔伯的家小都合住一起,生活由他负担,庞然是一个大家庭,和睦相处,颇有天伦之乐。他家虽拥有大量土地,但乐于好施,开支也很大,到后来常常入不敷出,家境也渐渐衰落。他自己也时常参加劳动,把宅边的空地都种上桑树、养蚕。晚年,他开辟建成了一个花圃,种植花木奇树,每天凭栏穿径,观赏吟诗以自娱。他善于养生之道,头上的秃发竟复生而变黑,“仪观丰硕,襟度坦爽”,村上的人都称赞他“行善之人,享有福气”!② 二、阮葵是两个“明招文化”的“焊接点” 阮葵是隐士,隐于家;他的武义始祖阮孚是隐士,以放弃朝廷官职而隐于明招山。他们都归终于隐,这是一脉相承的,但他们归隐的动机是不同的:阮葵是感悟于陶渊明的“富贵非吾愿”的思想而去做隐士,阮孚是不满于东晋皇朝内部的夺权争利,不愿与朝廷合作而放弃官职的逃隐。他们归隐的生活方式不同:阮葵是“陶渊明式”的,自己在田园中从事劳动,读书、吟诗,不愿走做官之路,也不隐姓埋名;而阮孚却是隐姓埋名,放性饮酒,穿着木屐游山玩水,放浪于形骸之外,遗世而独立,他的思想体系是与“魏晋之风”“竹林七贤”一脉相承的,再远溯去是道家的“无为”思想。而阮葵虽然是不愿“士优而仕”仍带有道家思想,他却热衷于儒家的“义利之辨”,而又独有自己的见解:“世人之所谓利者,非吾所利也。”③他虽名为“隐士”,却是儒家的思想。这是阮葵对于“隐士”内涵的重大历史改变。在他的一生中,身体力行完全与农村的田里人融合一起,倾心于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乐于好施,这种“爱心”,博得人民的好评,誉为“积善人家”,如果以今天的称誉来评他称为“社区的先进工作者”已不为愧。他这种“慈善”的行为,为武义民间慈善事业开风气之先,代代不绝。笔者在青少年时,民国时代武义民间有“同善堂”组织,街路边建有“敬惜字纸”的烧字纸库,有专人在路上捡拾有文字的纸片放到纸库去焚烧,认为祖先创造文字是不容易的,后人应该敬重爱惜。他善于养生,晚年斑发返黑,老而复童,可惜没有记录下他的经验,否则就可以给我们今天构建“养生武义”之举,提供宝贵资料。由此也可体会到:我们现在提出构建“养生武义”的宏伟目标是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养生之道,除了地理生态环境、生活起居饮食等的条件外,还有精神文明的提升,文化建设的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阮葵与吕祖谦是同时代人,他的年龄比吕祖谦小5岁,但寿长于吕38年。吕祖谦在明招山讲学的情况,阮葵应有所知,可能因为隐居的原故,两人尚未接触。但阮葵的大儿子阮泰发却拜吕祖俭(吕祖谦弟)为师,是属于浙东史学明招文化的,据记载:“泰发深于古文学,世人所不能通者多能通,盖师事子约(即吕祖俭)源流有自,士友咸曰:‘阮氏之昌殆未艾也’。”④阮氏家族从东晋的隐士家族,历800多年到了南宋转化为儒学,阮葵是“东晋隐逸明招文化”与南宋“浙东史学明招文化”这两个文化的“焊接点”。这时,在南宋阮氏子弟之中,阮炜是宝庆二年进士,阮洵、阮修都是乡贡进士,阮让是福州古田教授,阮敬是青州武平知县,阮励是延平顺昌知县;明代,阮时言是挂印总兵(后迁居宁波),他们都走向做官的道路。这些虽是不完全的记载,但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发展。
注:(1)《阮氏宗谱序》(2)何德润《武川备考》卷九《艺文考·墓誌铭》28页(3)何德润《武川备考》卷九《艺文考·墓誌铭》28页(4)何德润《武川备考》卷九《艺文考·墓誌铭》2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