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问答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ruanchinacom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楼主: 阮志坤

    介绍我的在编书目,请宗亲朋友赐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 18: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 10: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16: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宏伟的计划,为阮氏历史著书立传,功垂千秋,预祝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6 15: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越南的阮来成

    在越南的阮来成
    明朝隆庆年间,慈溪观海卫阮家有一位叫阮来成的人,他从小父母双亡,生活清苦,平日喜爱武艺,白天练拳弄枪,晚上阅读兵书,研究经论,二十三岁时经乡试中举人。由于阮来成从小生长在农村,目睹当时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身为举人,却离经叛道,在杜湖杨葛殿(阳觉殿,亦称阳觉寺,也叫羊角殿),阮来成秘密招兵买马,操练士兵,欲举兵造反。附近贫苦的农民纷纷前来投奔,不到一年,这支队伍发展到近千人。为了遮人耳目,他在杨葛殿周围养了一大群鹅,以鹅的叫声来掩盖练兵兵器的碰击声。
    阳觉殿所处的大霖山,海拔四百余米,山高路陡,岭脉逶迤,竹木葱茏。山南与山北旧分属慈溪金川、鸣鹤两乡,即今天的余姚市三七市镇和慈溪市观海卫镇。从山巅南望,前后二江宛若两条银白色的绸带,自西向东飘然而去;北眺三北平原一望无垠,伸向杭州湾海天深处。这里地势险要,历来为山寇出没之地。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剡岙,旧称羊角田,以田形似羊角也。元至正间(1341-1368年),僧惟度始建庵,曰清隐。因唐末袁充避地居此,号清隐居士,故名。(袁)充业楮为生,会稽之楮出剡县,遂名所居山曰剡岙,溪曰剡溪。明时有绿林啸聚庵中,既毁旋复,改名阳觉殿。”
    一天,一位绍兴人前来投奔,告诉阮来成河北荆州王森组织白莲教,号召人民造反,深得人心。于是,两人结伴前去联络,途中绍兴人失散,王森的组织没有找到。当时正遇大比武之年,阮来成决定一面赴考,一面打听王森消息。可这时离试期只有十天了,按照一般速度到京都(南京)需要半月时间,但阮来成凭着自己所练功夫,七天七夜,赶到京都,考中进士。不料他出门没有几天,杨葛殿的秘密被人告发,千余人的队伍,不战自溃。官府得知为首的是举人阮来成,即派兵捉拿,正当官兵围住阮宅时,阮来成考中进士的喜报同时也送到了。报喜的官兵拿着圣旨鸣锣喝道,来到阮家。围住阮宅捉拿阮来成的官兵见到圣旨只好退到后门,一时成了名闻三北“前门报进士,后门捉大盗”的新闻。
    阮来成在途中得知乡军被剿不战自溃的消息,即逃难到安南(越南),投奔阮潢(1524—1613)。阮潢是阮涂的次子,广南阮氏第二代领袖,1558年被姐夫郑检推荐,黎帝英宗允许出镇顺化、广南。因此,阮潢成为越南在南北朝后黎朝的权臣,镇守顺化、广南。当时这一带局势颇乱,阮来成被当作奸细,正要推出辕门斩首之际,在阮来成的行囊里发现朱熹的《四书》,阮潢便以上宾之礼相待。阮潢早有称王之意,为求霸王之业,亟需精通儒学的人士来辅佐。阮来成进士出身,满腹经纶,他主张坚持儒家“仁政”、“民本”的思想,提出“民为国之本,本固则邦宁”,主张宽民力、重农桑,减轻刑罚与税收等一整套儒家治国方针,为阮潢所采纳,因此统治势力日益强大。后来阮来成被派到越南南方筹建政权,阮潢称广南王于顺化,封阮来成为太尉,掌握军政大权,阮潢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阮来成,故目前越南有不少的中国阮氏后裔。
    阮潢建立政权后,阮来成的一套儒家治国的方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应用。传入越南的朱熹学说,经过陈朝、黎朝、阮朝三代王朝的褒扬,尊为国学。由于阮来成和越南人联姻,婚姻关系更可促进两国生活方式的融合,从日常礼仪到婚葬嫁娶,从民俗信仰到年节礼俗……儒家文化与越南本土文化进行深刻的交融与变革,阮来成的中国儒家治国思想在越南的实践,对越南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过极大作用。朱熹学说在越南600多年的历史和阮来成几十年把中国儒家治国方针在越南的实践和贯彻,影响是深远的。
    阮潢建立政权后,观海卫阮来成所属的阮家祠堂进行重新修建,按照明代王公等级,把原来二进祠堂建成三进,文化大革命前祠堂内还有两块四周镌金刻有龙头的匾额,一是“安南太尉”,一是“广南王驸马”。阮来成死后,按照他的遗愿归葬故乡“四水归”(今观海卫镇林家村西首)。虽然坟墓早已不存在,但是许多老年人还能清楚回忆,墓穴中有凸字横碑,刻有“太尉阮公”字样。

    阮万国  整 编
    注:资料来源:
    ①宁波出版社2000年9月版《三北名镇观海卫》;
    ②2009年1月6日星期二《宁波日报》“四明周刊”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16: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7 16: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客气,能有用就好。祝您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6 23: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安徽有个阮桥镇”,阮桥镇阮姓并不多,只有阮香蒲村和骑路小庄村,相比于其南7公里的原墙镇来说,阮桥镇阮姓人口少之又少。
       颍州《阮氏宗谱》记载,明清颍州地方(大概相当于现今安徽的阜阳市和亳州市之和),阮姓皆为一支,系明宣德七年,强祖莅任颍州(今阜阳市),后落户于颍州西湖,长眠于颍州西湖之畔,至四世纲祖迁居于太和县东北四十五华里万寿山南之玄阳集(康熙年间,因避皇帝玄烨讳而更名为元墙,后作原墙)东南,太和阮姓多集中在此地周边,现以阮命名的村庄有阮湾、阮老寨、阮腰庄、阮大庄、阮小庄、阮楼、阮路沿、阮沟沿、阮老庄、阮庄、大阮家、小阮家、阮寨等,还有以阮姓产业命名的村庄如花行庄、阮香蒲等等,除此,与别姓同处的村落更多,有“原墙四大家族阮为首”之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07: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阜阳阮俞古 发表于 2013-5-16 23:26
    第六章“安徽有个阮桥镇”,阮桥镇阮姓并不多,只有阮香蒲村和骑路小庄村,相比于其南7公里的原墙镇来 ...

    谢谢你这个很好的回帖,“安徽有个阮桥镇”一文原选于少文的帖子,有一定的可读性。你帖内容如何编辑采纳,待我考虑后再讨论,你如能单独写成一篇介绍这些阮姓聚居村落风土人情等可读性好的文章就更好了。再次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2 20: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阜阳阮俞古 发表于 2013-5-16 23:26
    第六章“安徽有个阮桥镇”,阮桥镇阮姓并不多,只有阮香蒲村和骑路小庄村,相比于其南7公里的原墙镇来 ...

    我将你和少文的帖文综合一起,写成以下这篇短文,你看可否?不妥之处,请改之。

             安徽阜阳市太和县的阮氏家园

        一、全国板兰根种植基地阮桥镇
    阮桥镇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辖25个村委会,84个自然村,人口4.3万人,耕地6.5万亩,是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建有全国首家通过认证的板蓝根GAP基地。
    阮桥镇是农业镇,注重提高秋种科技含量,实施良种良法,在全镇大力推广“新麦18”、“周麦18”、“阜麦936”等新品种,做到适量、适时播种。推进秋种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抓好测土配方,针对不同田块,土壤构成结构的不同配施肥料,促进实现全面增产的目标。
    阮桥镇板蓝根GAP基地建设历经3年,基地面积由小到大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也逐年提高。第一年的种植面积仅400多亩,亩收入1200多元,比常规农业增收500元左右。第二年面积就突破1000亩,亩均收入近2000元,亩增收超千元。2003年面积猛增到1万亩,由于受洪涝灾害影响,亩均收入1600元。
    近年全镇板蓝根GAP基地面积扩大到3万亩,辐射目标面积10万亩,打造全国板蓝根第一镇;开发大青叶(板蓝根叶片)茶,每亩又增收1500-2000元;建设板蓝根专业市场,以增加财政收入;通过已有途径向国外销售,让阮桥板蓝根这一品牌走向世界。
    这个小镇为什么叫“阮桥”?据说是因为有一个阮姓人士在这里建过桥,桥的位置就是现在的退水闸。当时白马湖下水经过东、西两个围堰流入宝应湖的大汕子河,这位阮姓人士在围堰两边修了一个竹桥,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竹筏,也不知道是因为竹桥人走在上面软软的感觉还是这个桥的主人姓阮,这个地方就这样叫了“阮桥”。
    “阮桥”小镇说不上人杰地灵,是乎没有出过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但也算是物产富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镇上的人们依托白马湖的资源优势,走水路,奔小康,发展养殖、种植业,着实走上了富裕路。
    如今,小镇上的外来人居多,也许就是“阮桥”的由来吸引了众多的外地人。小镇上过去极为醒目的小炮楼早已没有一点痕迹了,不堪回首的泥泞小道被气势宏伟的盐金国防公路与贯穿镇区的四纵三横的水泥路面所取代,过去顺大圩南北两边而居的茅草房也变成了一幢幢小洋楼,今非昔比,天壤之别!
    要说小镇现在的繁华,那也不是自夸,小镇上的商品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尽管这里已经不是当地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其独特的交通优势、以及人文环境、白马湖的旅游产业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青睐,当然大多数外人所熟悉的自然是“白马湖”,奔着“白马湖”而来,加上“阮桥”这个诱人的名字!
    见证了小镇“阮桥”的变迁,感到这种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变是自然!需要变!越变越好!
          
      二、原墙镇里阮村多
    阮桥镇南边7公里处有个原墙镇,阮姓人口比阮桥镇多得多,这里才是太和县最大的阮氏家园。原墙镇位于太和县城东北部,镇政府距县城15公里,是座千年古镇,历史悠久。
    据颍州《阮氏宗谱》记载,明清时期颍州地方(大概相当于现今安徽的阜阳市和亳州市之和),阮姓皆为一支,系明宣德七年,强祖莅任颍州(今阜阳市),后落户于颍州西湖,长眠于颍州西湖之畔,至四世纲祖迁居于太和县东北四十五华里万寿山南之玄阳集(康熙年间,因避皇帝玄烨讳而更名为元墙,后作原墙)东南,太和阮姓多集中在此地周边。现以阮命名的村庄有阮湾、阮老寨、阮腰庄、阮大庄、阮小庄、阮楼、阮路沿、阮沟沿、阮老庄、阮庄、大阮家、小阮家、阮寨等,还有以阮姓产业命名的村庄如花行庄、阮香蒲等等。此外,与别姓同处的村落更多,所以有“原墙四大家族阮为首”之说。
    原墙镇政府悉心珍藏50多年奖状的故事,值得在这里说一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农村兴起。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58年,太和县原墙人民公社(现在的原墙镇)就获得“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受到国务院表彰,周恩来总理还亲自签发了奖状。这张奖状颁发于1958年12月,使用的还是繁体字。岁月沧桑,机构几经变革,但原墙镇政府一直珍藏着这张奖状。历经了50多年的风雨,奖状的表面已出现几处破损。目前原墙镇政府决定将其交由太和县文物部门进行保护。
    据太和县文广新局局长李玉介绍,这张奖状属于“红色文物”,在该县尚属首件,对研究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史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特殊的历史意义。李玉表示,他们将把这张奖状报送省文物研究部门进行级别鉴定,做好技术性保护处理,以利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和馆藏陈列。
                         (本文根据阮少文、阮俞古、曹亚伟的帖文编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2: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越南阮氏”一章中加一节关于部分越南阮氏族人回归中国的内容,我可把我找到的有关蓬莱阮氏从越南迁徙到山东定居及类似事实发给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