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阮越起始
古代的绍兴称越州,肖金原是绍兴县的一个乡,也因称山和曹娥江“虎哨龙吟”的传说而得名。1954年,肖金划归了上虞县,至20世纪90年代,撤区扩镇并乡时改村,与原来下属的沽渚村都并入道墟镇。沽渚村委会办公楼的位置,就是过去“阮氏宗祠”的原址,后幢已改为幼儿园使用的房屋,还保留着“阮氏宗祠祖先堂”的痕迹,前厅乌褐色的房梁默默地刻录着七百多年来阮氏家族迁徙、繁衍、创业的历史。 北宋初曾任参知政事,是推行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之一,以一生践行而又作词为“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对洛阳阮氏始祖为大宋社稷鞠躬尽瘁的阮储(字朝启)作了这样的评提“安抚湖南,遐迩悦服。奏议精详,利民福国。八旬致仕,归隐嵩谷。功在朝廷,德被邦族。”朝启公在宋太祖时官任巡抚,一直做到八十岁,被封为宋靖公。他的第七代孙阮道夫(字惟凝),在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被任命为越州判官,只身来绍兴工作十年,卸任后,被老百姓爱戴和挽留,就从河南洛阳迁来家眷,定居在绍兴市内藕牙池边(现今的儿童公园),成为越州阮氏始祖。誓死捍卫南宋王朝的文天祥,对这位为黎民百姓秉公执法的惟凝公题了楹联:“爱民如子,民亦爱之如父母为官;如斯宜昌,厥后镜水稽山传不朽。”一代赵氏天下的赤诚之臣,都有一片保国爱民的丹心。时至南宋灭亡,阮道夫的孙子阮直(字叔绳),为避元兵之扰,自城中迁徙曹娥江之滨的称山脚下隐居,建“望江亭”,造“阮氏宗祠”,扎下了越州阮氏宗族的世根。相传称山是越王勾践称炭炼剑的地方,他认为:称山的形状好象是一只卧虎;弯曲的曹娥江好似一条流动着的龙,沽渚这个地方可谓有“虎哨龙吟、王者之乡”的风水,宜子孙世居,何其壮哉! 元朝初期,把汉族人列为四等贱民,特别是宋朝遗臣后裔,进行非人性的虐待,更加惨烈。知书达理的叔绳公,自有明哲保身之道,经常邀请一些穷书生在曹娥江边的“望江亭”里,饮酒、写诗、填词,修身养性。他刚搬迁到沽渚那年12月25日,作了这首《雪夜偶成》五言律诗:“避地沧江上,频年欢索居。兵戈人易老,风雪岁将除。子孝贫无害,亲安乐有余。自怜缗饵薄,不钓渭川鱼”。既反映了他的经历,又表白出了自己厌恶战争、热爱生活、淡泊亲子、胸怀坦荡的心境,也体现了叔绳公“宁可吃不饱,也不会屈膝”的民族气概。虽然他过起了淡泊宁静的隐居生活,但是对祖宗尊敬行为且成了越州阮氏的楷模,他选择面对称山,背靠周易八卦图的“乾位”方位,临渚湖西岸建造“阮氏宗祠”,一座前后三幢两边厢房包围的密封建筑,当时也化了不少银两,为阮氏后代树立了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丰碑。蜕严道人对阮直的人生,有如下的评述:“称山苍苍,渚水泱泱;先生德泽,山高水长”。1928年秋由世懋堂活字木刻出版,阮彬华、阮廷藩(二十二世孙)编撰的《越州阮氏宗谱》,收录的绘制图,反映了“阮氏宗祠”建筑的全貌和周边村落的概况,好山好水的沽渚,为阮氏的繁衍提供了好环境,保留了好精神。 你能说说浙江台州那的阮氏家族吗?我是那的人,非常想了解那的情况。
不知有那位宗亲知道,希望能无私转达。 {:1_14:} 我老家也是上虞(原绍兴县东关区沽汇乡二村九组)我爷爷为了不让我们忘记出生绍兴 特给我们名字加了个“越”字现特想寻根溯源 请同宗帮忙!!! 我老家也是上虞(原绍兴县东关区沽汇乡二村九组)我爷爷为了不让我们忘记出生绍兴 特给我们名字加了个“越”字现特想寻根溯源 请同宗帮忙!!! 阮氏在绍兴也是历史悠久 东晋阮裕一族就生活在绍兴的剡县,现江苏溧阳阮氏宗祠奉阮裕公为始祖,就是在东晋从剡县迁徙到溧阳的。 阮氏历史悠久
页:
[1]